安徽:整体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全面回暖回归常态
发布日期:2020-12-23   浏览量:4341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0

 经济复苏逐季好转,争先进位、量质并进的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供需两端共同恢复,动能增强、协调联动的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生产生活步入正轨,活力迸发、民生改善的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今年以来,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历史罕见洪涝灾害“三面夹击”局面,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保持“进”的态势,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总体看,全省经济运行实现“二季红、半年正、三季进”。前三季度,我省生产总值27668.1亿元,同比增长2.5%,快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八位。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左右。

  整体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全面回暖、回归常态,为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住“保”的底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省坚决扛起“战疫”物资保供政治责任,狠抓生产服务和科研攻关,实现高速成套口罩生产装备、红外测温仪、N95口罩等“零”的突破,防护服、口罩日产量较疫情初期分别增长343倍和1442倍,支援武汉医用防护服46万套,是全国三个做出重要贡献的省份之一,工信部、国家发改委通报表彰3次。

  疫情防控物资保供战,为全省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社会运行趋于正常提供了必要条件,体现了我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厚植的坚实基础和产业优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及时印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全省“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通知》,包括《稳投资工作方案》《保市场主体工作方案》《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方案》等11个具体工作方案,落实落细中央“六稳”“六保”部署要求,绘就我省“施工图”。目的就是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如何守住“保”的底线?我省明确,抓好援企稳岗培训,确保就业形势稳定。突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确保实现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有效保障。主动纾困解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强生产流通管理,确保粮食能源安全。进一步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统筹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坚决兜住基层运转底线。

  今夏,江淮大地持续降雨,我省境内长江、淮河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巢湖遭遇150年未遇的历史高水位,长江、淮河、巢湖多条支流超历史最高水位。全省多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许多群众房屋倒塌损坏。省财政厅全年用于支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项目的专项债券资金已达46亿元,涉及淮南、六安、滁州、蚌埠、阜阳等5个地市11个项目。全省共18416户房屋须重建修缮,截至11月30日,重建(修缮)任务全部完成。

  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汛情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试题”,也是影响脱贫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今年,我省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及时出台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好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务工就业、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等问题,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织牢织密综合兜底保障网,力争把疫情、汛情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切实防止返贫致贫。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我省夏粮总产达到1671.9万吨,比去年增产14.9万吨,总产居全国第三位;受洪涝灾害影响,秋粮出现减产。今年我省粮食总产达到4019万吨,比上一年减产35万吨,稳定在800亿斤以上,总产居全国第四位。

筑牢“稳”的基础

  12月12日上午,加快实施数字经济赋能暨全省第十三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六安市举行,共开工重大项目117个、总投资901.5亿元,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行业领域。

  建立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机制,是安徽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以来,我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项目建设作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升级行动,扎实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三年建设规划,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大政策调节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供需两端发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出了30条意见;出台《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如何筑牢“稳”的基础?我省明确,把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作为稳就业的重点,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稳金融的重点,把保市场、保订单、保份额作为稳外贸的重点,把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作为稳外资的重点,把谋划推进重大项目作为稳投资的重点,把增强市场信心作为稳预期的重点,做到包地市稳全省、包企业稳发展、包项目稳投资。

  在稳投资上,各地、各有关部门全面贯彻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把握投资方向和政策导向,加强项目谋划和要素保障,进一步放大政府投资、用好外来投资、激活民间投资,着力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促进各类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截至11月底,全省已集中开工建设重大项目2235个,总投资超1.2万亿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稳就业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修订完善工作方案,积极做好减法,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做好加法,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做好乘法,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强化保障,切实优化居民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劳动者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权益有维护。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5.5万人,超过序时进度13.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9元,同比增长4.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全国排第5位。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在稳金融上,省有关部门联合金融机构突出聚焦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把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更好结合起来,强服务、促改革、防风险、优生态,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有力支持了企业复工复产、维护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截至10月末,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273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4万亿元,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59万亿元。截至11月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主板63家、科创板7家、中小板31家、创业板22家,上市公司家数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9位。

保持“进”的态势

  12月8日上午,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揭牌暨研发中心竣工和制造基地开工仪式在合肥举行。这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整合重构取得新的重大成果,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有利于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安徽、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的“前身”——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22日成立,是安徽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根据今年江淮汽车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新战略合作协议,将深化股权改革,加速引进大众先进平台技术产品,并将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总部和基地落户合肥,强化公司研发中心总部定位等。 12月2日,新战略合作项目完成交割,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此次,在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揭牌的同时,两年前开工建设的研发中心竣工;新的制造基地开工,将建设规模更加完备的纯电动车型工厂。

  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如何保持“进”的态势?我省明确,把牢“新基建”强劲引擎,突出信息新网络、融合新业态、创新新平台,创新实施“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以积极进取的主动性对冲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坚强保障。

  今年以来,我省强化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位,比去年上升2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新兴产业形成体系、以新型“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融会观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前三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1%、13.4%。

  9月12日,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开幕式暨主旨论坛在合肥举行。论坛首次采用云端办会模式,主会场与16个省辖市分会场视频连线,并通过互联网全程直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同打造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高端交流平台、形象展示平台和开放合作平台;对接成果丰硕,共集中签约项目678个、投资总额6178亿元,其中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字号”项目214个、投资额2325亿元,分别占31.6%、37.6%。

  设立安徽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安徽的重大使命,是安徽服务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的重大平台,也是安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机遇,标志着安徽已经站上了改革开放的新起点。 9月24日上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仪式以视频互联方式在合肥举行,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自9月24日揭牌以来,安徽自贸试验区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紧盯重点不放,狠抓关键不松,加强项目招引和项目落地,着力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截至11月底,共签约项目311个,协议引资额2891亿元,涉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5G及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当前,我省已进入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期,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形势,坚定信心、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